close
2007年列為世界新七大奇景之一的羅馬競技場(Colosseum,義大利文是「高大、巨大」的意思),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。建於羅馬帝國早期(西元72~80年之間),由維斯帕先皇帝(Vespasian)下令修建,兒子提圖斯(Titus)在位期間建成。僅花八年時間就施工完成,是四萬名奴隸的血汗奇蹟。

 

競技場是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,因此又被稱為羅馬鬥獸場,角鬥士要與猛獸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,有時也會安排角鬥士相互搏擊,以此娛樂王宮貴族。中場休息時間則處死人犯。這樣的活動一直到西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。 



 
西元442年和508年發生兩次強烈地震,對競技場結構造成嚴重損壞。中世紀時期該建築曾被當作碉堡使用,並未受到任何保護,因此加劇損壞速度。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,甚至拆除部分石料。直到1749年羅馬教廷才開始進行保護,但有很多建材都已毀損或失竊,如牆面上的凹洞曾是青銅或其他貴金屬的鑲嵌凹槽,已全被挖空。
 

 
不去論斷競技場上的飢餓遊戲有多麼殘酷,這確實是建築史上的偉大成就,就連兩千年後的今日,各大體育場都承襲了競技場的設計。競技場外觀呈正圓形,內部則是橢圓形,長軸188m,短軸156m,圍牆高57m(等同19層樓高),精算承載重量後,用大理石、石灰華和混凝土等不同比重的建材搭建而成。中央的表演區也是橢圓形,長軸86m,寬軸63m,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面積。

 

表演舞台原本鋪著木製地板,但早已風化,目前看到的半邊木地板是維修後所補上的,讓大家想像當年情景。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有一專用出口,設計給皇帝、角鬥士、猛獸、以及搬運屍體之用,動線規劃良好。表演舞台的下方是一間一間的隔室,這些隔室用來存放道具武器,或當作關野獸的獸欄。

 


表演舞台外圍著60排看台,分為五區,第一層是貴賓(如元老、長官、祭司等)區(Senators),第二層是貴族區(Equestrians/Knights),第三區為平民席,分「富人」與「普通公民」兩層(仔細看Intermediate categories這區,被分為兩層),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和奴隸使用(Women&Plebians)。


 
一二三層的看臺是混凝土製的筒形拱,每層 80 個拱,最上層是開有方形窗洞的實牆。

每個拱門入口處都標有數字,觀眾入場時按照座位編號,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,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的位子。這個設計可以讓五萬名觀眾在30分鐘之內就座或疏散,非常週延有效率。



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,問問大家這兩張照片分別是甚麼柱式?(提示:由於是帝國前期的建築,因此使用了古希臘柱式。可參照本網誌【建築風格】篇)





解答:上圖~愛奧尼亞式、下圖~柯林斯式


競技場外牆由下而上依序使用了多利克式、愛奧尼亞式、以及柯林斯式等柱式,最上層則用方窗和壁柱裝飾。對這些柱子有更瞭解了嗎?別拿來為難你的室內設計師喔,哈哈~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n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