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母百花教堂是典型的中世紀教堂建築,包含三個主體:主教堂、洗禮堂、鐘樓,位在小小的聖喬凡尼廣場(Piazza di San Giovanni)上。


一、聖母百花大教堂(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):
是佛羅倫斯的地標,名列歐洲第四大教堂。1296年開始興建,1347年爆發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斷,直到1367年才續建,由工程師布魯內列斯基(Brunelleschi,1377-1446)負責設計圓頂。圓頂於1436年完工,百年之後,米開朗基羅在聖伯多祿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的大圓頂,卻自嘆不如:「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,卻不可能比它美。」我個人認為米開朗基羅謙虛了,在我這外行人眼中都是了不起的鉅作!
 



當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建構這座比萬神殿還巨大的圓頂,萬神殿的建造方式早已失傳,一切只能憑工程師想像。當時城內鷹架材料嚴重不足,無法使用傳統「鷹架式」由外而內的建法。沒有鋼筋混凝土、沒有鷹架和吊車,要怎麼把三萬七千噸的大理石疊在五十公尺的高空?而萬神殿為了採光所留下的天頂圓孔造成雨水洩流,又該怎麼克服?布魯內列斯基設計種種機器來輔助,最重要的是起重機的發明,將400多萬塊的磚頭運送到高處,利用新的「魚刺式」蓋法,由下而上慢慢堆疊。至於其他工具則因建築師使用密碼來紀錄(以防自己的設計遭同行剽取),造成後人無法確切得知他的設計手法。至於原本會漏雨的採光圓孔,則採用雙殼設計,在圓頂上再加一層外殼,成功達到採光與防雨的雙重功效。完工後的圓頂達114.5公尺,相當於38層樓的高度,非常驚人。



教堂旁的長廊樹立著工程師布魯內列斯基的雕像。他手拿圓規,仰望著自己的作品,嚴肅的神情正在思考相關數據嗎?


 
教堂正面毀於1587年的大火,經過多次招標與施工之後終於在1887年完工,使用白色、綠色、粉色的大理石來鑲嵌,整體設計以聖母瑪利亞為主題,精緻的新哥德式風格雖沒有米蘭大教堂的壯觀與繁複,但更為典雅細緻。




開放時間:教堂9:00-17:00(星期日為13:00-17:00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圓頂9:30-17:30(每月第一個星期日不開放)
聖母百花教堂網址http://www.operaduomo.firenze.it/

 
二、聖喬凡尼洗禮堂(Bittistero di San Giovanni):
緊鄰聖母百花教堂,是八角型的羅曼式建築(仿古羅馬建築),外表鑲嵌白綠色大理石。洗禮堂建於4世紀,重建於1059到1128年之間,美第奇家族成員和詩人但丁均在此受洗。


 
「聖喬凡尼」即「施洗約翰」,是耶穌基督的表兄,在耶穌開始傳播福音之前已向猶太人佈教,並為耶穌施洗。牆上的耶穌受洗雕像。聖橋凡尼也是佛羅倫斯的守護者。


 
洗禮堂有三個入口,分別為北門、東門、南門。其中的東門因其巧奪天工的浮雕而被米開朗基羅讚譽為「天堂之門」(Gates of Paradise),此門是為紀念佛羅倫斯逃過一場瘟疫浩劫而製造。門上鑲有10塊舊約聖經的浮雕銅板,雕刻家吉伯特(Lorenzo Ghibert)花了27年的時間製作。下圖是第六幅的「約瑟解夢」,3D浮雕的技術與構圖方式讓畫面栩栩如生。1434年,流亡的科西莫·德·美第奇返回佛羅倫斯,他的經歷可與約瑟相比。約瑟被兄弟出賣,但是後來成為他們的救星,並帶來了繁榮興旺。


 
「天堂之門」每四十年打開一次,原作其實是以黃金打造,為了不讓珍貴的歷史文物遭受風吹日曬(或被偷走),義大利政府把真品移至附近的主教座堂博物館,目前所見是複製品。


「天堂之門」正中央的吉伯特頭像,這種探出頭來的雕塑方式看起來有點......毛毛的。


 

三、喬托鐘塔(Campanile di Giotto):
1334年由文藝復興之父~喬托(Giotto di Bondone,1267-1337)設計並監工,共有六層結構,喬托在蓋完第一層後過世,由其他設計師接手完工。塔高85公尺,優雅細長的外觀屬哥德式建築,用紅、白、綠三色大理石來鑲嵌,與聖母百花教堂的外牆相互輝映 。喬托鐘塔沒有電梯,想到達頂端需徒步攀爬414階(相當於30層樓高度),聽說視野極美,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近在眼前。



在喬托監工的第一層結構,四面均是他設計的浮雕。內容描繪當時佛羅倫斯人的生活,如天文、建築、手工藝、狩獵、紡織等等,提供後人重要的研究資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n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