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伯多祿」是天主教的翻譯名,等同基督教的「彼得」,因此「聖伯多祿大教堂」就是「聖彼得大教堂」。這些翻譯名字很有趣,例如「若望」就是「約翰」,而剛卸任的「本篤」則是「班乃迪克」。(所以班乃迪克蛋堡=本篤蛋堡?)


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?原來基督教的「和合本聖經」是以英文聖經為藍本(如St. Peter),天主教的「思高本聖經」則是 以希伯來文(舊約)及希臘文(新約)為藍本(如San Pietro), 所以發音和譯名就有所不同了。(感謝湘子同學解惑)
 
伯多祿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,是第一任安提阿主教(安提阿在今土耳其南部),也是第一任羅馬主教。當耶穌被審訊時,伯多祿因為害怕而不敢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。為此深感後悔的伯多祿,被逮捕時主動要求行刑者將自己倒釘十字架,因他認為自己不配與耶穌死於相同的死法。西元64年在尼祿競技場殉道,死後葬在附近公墓。(尼祿競技場的位置就是現今的大教堂)

(卡拉瓦喬:聖伯多祿倒釘十字架。圖片來源:google)
 
西元326至333年之間,君士坦丁大帝在聖伯多祿的墓地上建立大殿,命名為「君士坦丁大教堂」。1506至1626年重新修建,更名為「聖伯多祿大教堂」,先後任用布拉曼特(Bramante)、拉斐爾、 桑加羅、米開朗基羅、貝尼尼擔任建築設計師,融合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。


 
聖伯多祿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。佔地23000平方公尺,可容納超過六萬人。教堂中央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半圓穹頂(據說靈感來自萬神殿),直徑42公尺,高138公尺。從聖三一教堂可清楚俯拍聖伯多祿教堂的圓形穹頂。


穹頂內部,是用馬賽克拼貼而成的華麗鑲嵌畫。


穹頂正下方,是建築大師~貝尼尼
(Giovanni Lorenzo Bernini,1598~1680)於1624年為教宗的主祭壇設計的銅製頂篷,亦稱聖體傘(Baldacchino) 。四支20公尺高的螺旋圓柱是誇張奢華的巴洛克風格,而其所使用的材料則是取自萬神殿前廊的青銅橫樑柱。此舉被羅馬人罵翻了(請參閱本網誌「萬神殿」篇)。但不可否認,這頂篷真的很有氣勢。

 


主祭壇前方有座向下的樓梯,四周環繞99盞長明燈,階梯下方是聖伯多祿的墓穴所在。(即「天使與魔鬼」反物質的藏匿處)



主祭壇旁是聖伯多祿的青銅像,據說摸了右腳拇趾會帶來好運,結果求好運的人多到姆指都磨平了!現在摸到的是修補後的「義趾」。



看著新聞畫面不斷播送總統夫婦走在梵蒂岡教堂內部的畫面,很熟悉,卻少了震撼感。只有置身其中,才感受的到那神聖莊嚴與自己的渺小。  


還有絕對不可錯過的米開朗基羅真跡~聖殤像(Pieta)。這是米開朗基羅23歲的作品(1498完成),當時他沒沒無聞,沒人相信一個毛頭小子可雕塑出這等傑作,於是米開朗基羅憤而在聖母胸前的肩帶刻上「MICHAELA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 FACIEBA」(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·博那羅蒂所作),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有落款的作品。

(圖片來源:google) 

這是由整塊白色大理石所雕成。瘦骨嶙峋、受盡磨難的耶穌躺在母親懷抱,聖母的表情哀悽但寧靜,彷彿知曉耶穌的死是必然、但絕非結束。有人質疑聖母容貌過於年輕,米開朗基羅自己解釋:「貞潔婦女比較容易保持青春,沒有淫亂心思,身體不會受多大影響,我相信上帝會用這樣的方式讓她證明自己的貞潔。」 我個人覺得聖母的面容美極了,而米開朗基羅的雕工真是鬼斧神工。可惜的是1972年有個匈牙利狂熱分子手持鐵鎚、瘋狂敲打聖母的鼻子,讓雕像嚴重毀損,在教廷全力搶修後,現在用防彈玻璃把雕像隔離保護,所以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囉!



教堂的正面共有五扇銅門,最右邊的這扇稱為「聖門」(Porta Santa),每隔25年的「大赦年」才會開啟。行經聖門,象徵能得到上帝的赦免。



教堂外是貝尼尼所設計的聖伯多祿廣場,建於1656~1667之間。廣場成橢圓形,長340公尺,寬240公尺,可容納30萬人。我們到訪時遊客三三兩兩、十分愜意。


對照八天前教宗選舉結果出爐的夜晚,盛況空前。(圖片來源:yahoo新聞) 


 

面對大教堂右側廊柱後面的房間,是每週日中午教宗為民眾祈福的地方。


俯瞰聖伯多祿廣場,會看到它完美的對稱,經過縝密計算的大理石柱廊,從大教堂左右延伸而出,貝尼尼形容它如「母親的雙臂」,擁抱全世界的信徒進入神聖的大教堂。

(圖片來源:yahoo旅遊網)
  

柱廊上端共有140尊聖徒雕像,環繞整個廣場。仔細看這些柱子,屬於何種柱式呢?(看柱子成為我的新嗜好)
 

答案揭曉:是簡單大方不花俏的多利克柱式,猜對了嗎?(可參閱本網誌「建築風格」一文)這道柱廊同時是梵蒂岡的國界,外圍就是羅馬了。

 
廣場正中間矗立著高達37公尺的方尖碑。方尖碑是古代計時工具,即日晷,是古羅馬帝國皇帝Gaius Caligula從埃及運回來的,原本是尼祿競技場中馬車競賽的折返點,在重建廣場的過程中曾被搬移,最後才移到廣場的正中心。由於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陽神的象徵,因此受到許多天主教徒的批評,認為不該擺放在此。但我覺得建築師很厲害,讓方尖碑跟整個廣場風格融合在一起,若非上網查資料,還真感覺不到哪裡不妥呢!
 

柱廊外圍就是羅馬,一步之隔即是兩國交界。 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ntrav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